35.7K

一世敦珠法王自传

 

        本书是第一世敦珠法王的自传。敦珠法王即敦珠朗巴仁波切(1835—1904),是莲花生大士二十五位大弟子之一切穹译师的转世。
 
  关于著述此书的殊胜缘起,在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六十二岁那年)到了十二月十五那天晚上,梦里:云朵、彩虹萦绕之中,空行益西措嘉的上半身显露出来,这样说道:‘奇哉!你稍倾听教授:传记立成文字,是先佛之传统,诸位善缘弟子,迅速圆满方便。’”
 
  在书中,读者可以看到尊者一生中的许多精彩片段。他它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成就者超凡、神奇的境界。作者敦珠法王尊者,虽身处身于凡尘,却从来没有离开过诸佛剎土。他的很多修法,多来自诸佛及勇父、空行面对面的传授。在书中,还可见许多诸佛及勇父、空行对尊者的直接授记。这些授记,后来都一一应验了。
 
  尊者四十六岁在色达喇荣建立道场。在尊者身边的修行人中,有十三位最后获得虹身成就。在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在我二十二岁那年,七月的一个早晨,由于施主滚丹家的一个老妇女患病,我来到了念药师经的行列中,当天正是十五日,晚上,一位美丽可爱、令人看不厌足的空行母在一面琉璃宝制的镜子上抛了十三颗白芥子,并说道:‘儿你听我言,再过十五年,数千之弟子,逐渐而聚集,趋至永乐地。尤其胜子徒,无定居深山,头上绾发髻,身穿瑜伽衣,成就虹身幻,三十瑜伽士,勇士你友伴。缘起白芥子,空行咒加持,不离而保存。’”
 
  书中既有深刻的教言,也有很多对实修具重大意义的窍诀。据说,法王如意宝常引用敦珠法王的一些教言、窍诀开示弟子。比如,在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在那一年的十二月初四的夜晚,我出现这样一种觉受境界:前面的大血河,映着蓝黑光犹如湍流一般,从我心虚空的境界中流下,一切显现都融入其中。过了一会儿,一个身色湛蓝、身穿蓝衣、说是邬金莲师的童子说:‘你的这种觉受境界难道不是很神奇吗?’我回答他说:‘这种觉受境界最初显现为鲜红的血液,而令我产生一种恐惧感,中间呈现漆黑一片使我的心感到疲惫,最后出现绚丽的彩虹,现在现似蓝光江河流淌,当我观察这种情形时,感觉形形色色的这所有景象除了虚空以外一无所有。独一无二的虚空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现相,就好似空中显现彩虹,水中映现除了水以外没有他体的影像一样。所以,自他一切显现只是虚空,别无所有,而虚空只是空朗朗一片,无功无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所谓的这颗心,比如,如果火不存在,就不会产生火星,如果没有水,就不会出现水声,甚至连水中的星辰相也不会映现。同样,如果心没有一个基础,那么根本就不会浮现出景象和分别念,假设这颗心位于身体当中,就不会有外在显现,梦中坚硬的土石山岩景象不管怎么显现,清晨都会消失无踪无影,如果对此加以观察,我认为就是心的境界中显现心本身。’
 
  当我汇报完毕时,莲师童子说:‘见解,大概已经证悟了,再谈谈实际修行吧。’
 
  我实话实说:‘我不会修行,请您给我讲讲修行。’
 
  莲师童子说:‘善男子,关于修行有许多解释,每一位阿阇黎都有一种引导方式,有些声称必须灭除这种分别念;有些说必须观此分别念而了知;有些解释说心要与虚空融合一起,就是因为心没有自然安住的过失才导致出现苦乐、病痛,说来真是奇怪。有些则说所谓的空性需要存在意识的细微执著。他们可谓是众说纷纭,但无论怎样取名,实际上都决定不是正道。如果真想要步入正道,那么,上方清净刹土和下方不清净轮回的一切器情除了如虚空般的法性以外别无其他。假设认识了如虚空般一味一体的本性,就是现前虚空的本性,所以在这种境界中安住不要散乱。所谓的不散乱,就是指无有指定、无有执著,无有修行、无有所见,无有对治、无有护持,远离言说,就是一如既往。’
 
  我接着问:‘那我怎么处理这个分别念呢?’
 
  莲师童子说:‘分别念不可知、不可见,无有见闻觉受耽著,顺其自然,所以一定要认识。’
 
  我又进一步说:‘那我是眼见虚空吗?’
 
  莲师童子说:‘见所未见就是自然现见。’
 
  我还是不解其意地问:‘其实,我也不是这样以眼睛见的,如果以心不见心,就是现前虚空的意义,那有什么利益呢?’
 
  莲师童子耐心地回答说:‘以心观心,就有观者与观处两个,用心识观分别念,就像年迈的老人看小孩的游戏感到没有意义一样,轮回涅槃的一切法就是虚空性而已,再无其他,只要认识了在虚空性中一味一体的本性,从此之后只是双目专注虚空就可以,意思是说本住的心识显现为眼识,眼睛也只是那个心识,别无他体。死尸中没有显现色的眼根,梦境中也不存在眼根,而能显现色法;中阴身也没有眼睛,能显现色法,由此可知,就是本住的心识。一切众生是由于没有现前本基而迷惑的,而并不是由没有觉知除此之外的分别念而迷惑的,一切有情就是耽著妄念,而要观此理,分别念是所抛弃的东西,一切众生是因为没有现前本基而迷惑的,所以现在要对轮回涅槃的一切法不离开虚空的自性这一点深深生起定解,只要生起深深定解,就称为清净虚空,三世不离开现前此本性。如果修习熟练这一点,切合要点,那么最终现前远离戏论之边的法性界,就如同天亮时黑暗荡然无存一样,必定达到不加勤作而修行的境界。’说着说着就不见了。
 
  从那时候起,我就只是眼睛不舍专注虚空,转为道用而一心一意实修,由达到法性离边的法界中而大彻大悟了。”
 
  此类经典片段,在书中处处可见,举不胜举。精彩纷呈的故事,让人应接不暇。总之,能见到此书,是读者累世修行、积累福报的结果。此书不仅在修行见地上会让读者获益匪浅,也会使读者更加珍惜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