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论:①乳腺增生适量摄入豆制品不会加重病情发展。②肾病患者在坚持优质低蛋白饮食的前提下,可适量摄食豆制品。③适量摄入豆制品不会引起血尿酸水平升高及痛风发作。④胆石症适量摄入豆制品有益无害。⑤适量摄入豆制品是指每日摄入量50g大豆。全文选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葛声主任等人发表在中国医学论坛报2013-03-26上的文章,引用经过葛声主任同意。
“豆制品能不能吃?”“豆制品是否绝对禁忌?”在营养咨询门诊中,经常听到患者这样的疑问。不知从何时起,很多种疾病的患者纷纷将豆制品排除在食谱之外,甚至在一些医学类科普书中也将豆制品列入禁忌的范畴。
1.大豆制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豆制品富含钙、镁、铁等矿物质,对机体骨骼和牙齿的生长、预防骨质疏松、保护心脏等方面有益。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VitB1)、VitE等,发酵性豆制品中VitB12含量较高。
大豆是植物性食物中蛋白质含量最多的食品,且属营养价值高的优质蛋白,并且其中赖氨酸含量丰富,与谷类形成互补作用,弥补后者氨基酸含量不均衡的缺陷。
大豆及其制品中不含胆固醇,脂肪含量低,且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豆制品是低脂、高蛋白食物,对于高血压、肥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是良好的食物选择。
豆制品含有众多生物活性物质,例如大豆皂苷、大豆异黄酮、大豆多肽、大豆低聚糖、大豆磷脂、植物甾醇等;这些成分具有降血脂、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调节免疫等作用。
大豆中的棉籽糖和水苏糖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发酵易引起肠胀气;而加工成豆制品后,其对胃肠道黏膜的机械刺激减少。豆制品是消化功能低下的老年人、胃肠疾病患者、牙齿不全的幼儿理想的食品。
因此,中国营养学会编制的《中国居民膳食宝塔》建议,每人每天应食用大豆30~50克,40克大豆分别相当于200克豆腐、80克豆腐干、800毫升豆浆、700克豆腐脑和30克腐竹。【此处与原文略有不同,是本博引自再版修订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的数据】
2.豆制品会加重胆石症病情发展吗?
胆结石通常分为三类,即胆固醇性结石、胆色素性结石和混合性结石(胆固醇、胆色素、钙及其他有机物、无机物混合而成)。胆结石的形成与饮食关系密切,肥肉、蛋黄、动物内脏等属高饱和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胆石症患者需要限制食用。
人群研究显示,豆制品不属于胆石症危险因素。膳食因素在胆石症的发病诱因中占据重要地位,亦为研究热点,而在多项人群研究中均未显示豆制品属胆石症发病的危险因素。以豆腐为例,每100g豆腐仅含脂肪3.7g,为低脂类食物,不属胆石症的危险因素。
豆制品中的钙不会诱发胆结石。部分患者认为豆制品中含钙量丰富,食用会增加胆石症发病风险。豆制品中钙含量确实较高,每100g豆腐中含钙164mg,属高钙食物;但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钙的每日推荐摄入量800~1000mg相比,豆制品的摄食不会导致钙摄入过量。相反,适量摄入豆制品可增加膳食钙的摄入,有利于预防因钙摄入不足而引起的营养缺乏。
另有研究表明,钙的摄入与胆石症发生呈负相关,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肠对胆固醇、胆汁酸、脂肪的吸收有关;我国学者发现,大豆蛋白和(或)高钙摄入均可降低高血胆固醇模型大鼠血清胆固醇和载脂蛋白B(ApoB)100水平,这可能与增加粪胆汁酸的排出有关。
豆制品中含有植物固醇而非胆固醇。植物固醇是一类以环戊烷全氢菲为甾核的物质,包括β-谷固醇、豆固醇、菜籽固醇1和菜籽固醇2等,富含于大豆及谷类食物中,与动物性食品中的胆固醇有着本质的区别,且植物固醇具有一定的降低胆固醇作用。
豆制品中的成分可促进胆固醇排出。皂苷是豆制品富含的另一种植物化学物,由皂苷元和糖、糖醛酸或其他有机物组成,可阻止外源性胆固醇在肠道中的吸收,使肝脏胆固醇大量转化为胆汁酸,并阻断肠肝循环,促进胆固醇从体内排出。动物研究表明,大豆皂苷可通过增强肝脏脂蛋白脂酶的活性和抗氧化能力抑制脂质过氧化物形成,预防高脂血症。
推荐意见:结石形成与高糖、高能量、动物脂肪、油炸食物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以及某些疾病等密切相关。在控制饮食的基础上,胆石症患者适量摄入豆制品不但无妨反而有益。
3.豆制品会加重乳腺增生,甚至诱发乳腺癌吗?
由于机体雌激素水平绝对或相对增高、孕激素水平降低造成的乳腺结构紊乱可诱发乳腺小叶增生,而大豆及豆制品中含有的植物化学物——大豆异黄酮等成分被誉为“植物雌激素”,因此,在营养门诊经常有乳腺小叶增生的女性咨询能否食用豆制品。“植物雌激素”与导致乳腺小叶增生的雌激素之间有无必然联系?常吃豆制品是否会加重乳腺增生,甚至诱发乳腺癌?
植物雌激素不等同于雌激素。植物雌激素是指一大类在化学结构和功能上与雌激素(雌二醇)相似的、源自植物的化合物,其可选择性地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在机体雌激素水平低时,发挥雌激素作用。
植物雌激素的雌激素活性取决于其与体内雌激素受体(ER)的选择性结合,ER-α见于乳腺、子宫等组织中,而ER-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骨、血管壁和泌尿生殖系统。人体内的雌激素通过与ER-α结合,刺激乳腺细胞和子宫内膜细胞增殖,对乳腺小叶增生、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发生起促进作用;而植物雌激素与ER-β结合的亲和力及活化作用比ER-α大得多,其通过与ER-β结合,在靶组织中发挥雌激素作用,改善由于内源性雌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疾病,并对乳腺疾病的发生起保护作用。植物雌激素促乳腺增生的作用仅为雌激素的千分之一。
豆制品中大豆异黄酮含量与膳食营养素推荐摄入量。不同豆制品大豆异黄酮含量不同,每日食用300g豆浆及100g豆腐,摄入大豆异黄酮的总量约为47mg,基本与绝经前女性推荐摄入量持平,低于绝经后女性推荐摄入量。因此,适量摄入豆制品不会带来过多大豆异黄酮的摄入。
大豆异黄酮的双向调节作用。大豆异黄酮对体内雌激素水平具有双向调节功效。可根据体内雌激素浓度高低、受体数目、结合程度等不同情况,表现出对机体雌激素活性呈现促进或拮抗作用。一般说来,大豆异黄酮在内源性雌激素水平较低时表现为雌激素激动剂的作用,例如当人体内雌激素水平低时,大豆异黄酮占据雌激素受体,发挥弱雌激素效应,表现出提高雌激素水平的功效;而当体内雌激素水平偏高时,它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后就表现出抗雌激素的作用,例如当人体内雌激素水平高时,大豆异黄酮以“竞争”方式占据受体位置,同样发挥弱雌激素效应,但其活性仅为体内雌激素的2%,因而从总体上表现出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的作用。因此,乳腺小叶增生患者不必担心豆制品的摄入导致体内雌性激素水平的增高。
推荐意见:适量摄入豆制品(每日摄入量50g大豆)不会增加或加重乳腺小叶增生的发病风险及病情发展。大豆异黄酮的每日推荐摄入量为成年男性、绝经前女性40mg/d,绝经后女性60mg/d,婴幼儿、儿童、青少年及孕妇25mg/d。
4.豆制品会加重肾脏负担吗?
反对肾病患者吃大豆制品主要有以下2种观点:
观点一:非必需氨基酸说。肾病患者应采取优质低蛋白饮食,这一点毋庸置疑。蛋白质应以生物价高的动物蛋白为主,即含有较多的必需氨基酸,且与人体蛋白质构造相似,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蛋白质。豆制品的反对者认为豆制品内含有较多的非必需氨基酸,长期大量食用会引起肾小球损伤或硬化;同时体内生成的含氮废物增多,使肾功能进一步衰退,因此绝对不能食用。
观点二:高磷食物说。肾小球滤过率降至25~30ml/min时,磷滤过排出减少,导致血磷升高;若肾功能进一步恶化,常伴随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骼中钙磷释放增加,血磷的升高难以控制。反对者认为豆制品普遍含磷量高,摄入豆制品将进一步加重高磷血症。
上述两种观点有科学依据可循吗?慢性肾病患者能吃豆制品吗?
大豆蛋白属优质蛋白。蛋白质质量的优劣与其组成的必需氨基酸种类及比例息息相关。大豆中氨基酸的组成中除蛋氨酸含量略低外,其余各种必需氨基酸的组成比例均与全蛋蛋白和猪肉接近。经消化率修正氨基酸评分(PDCAAS)亦比较接近(此处省略一段)。
研究表明大豆蛋白能有效降低蛋白尿、延缓肾功能恶化进展。阿扎德巴克特(Azadbakht)小组曾对41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了一项长达4年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发现,食用35%动物蛋白+35%大豆蛋白+30%植物蛋白组较70%动物蛋白+30%植物蛋白组蛋白尿下降0.12g/d,肌酐也有改善,同时前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改善更显著。
特谢拉(Teixeira)等比较了大豆蛋白和酪蛋白对糖尿病肾病的作用。在为期7个月的自身交叉对照试验中,14例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了4周0.5g/(kg·d)的大豆蛋白或酪蛋白。结果为,大豆蛋白较酪蛋白能更有效地降低尿白蛋白排泄,且尿白蛋白排泄率和血浆异黄酮水平成反比。该研究提示,大豆蛋白除了必需氨基酸,其所含有的多种非蛋白成份,例如大豆异黄酮和大豆多肽有改善肾功能、延缓肾病进程的作用。
并非全部豆制品均为高磷食品。与其他食物相比,部分豆制品中磷含量确实偏高,例如100g黄豆的含磷量为465mg,属高磷食品,豆腐皮、腐竹、豆腐干等磷含量也不低;但是,并非全部豆制品均为高磷食品,例如100g南豆腐的含磷量仅为76mg,豆浆为21mg。肾功能不全患者每日的磷摄入推荐量600~800mg,由此看来,每日通过摄入适量豆制品获得的磷的量是安全的。
单位蛋白质磷含量意义大。对于限蛋白饮食,以单位蛋白质重量计算磷含量,更具有实践意义。例如每100g干黄豆含35g蛋白质,其每克蛋白质所含磷为13.29mg;鸡蛋中每克蛋白质所含磷为13.86mg;牛奶的每克蛋白质所含磷为24.33mg。由此可见,单位蛋白质中,黄豆的含磷量与鸡蛋并无多少差异,并且低于牛奶。因此,在坚持低蛋白的原则下,肾病患者是可以适量食用豆制品的。
推荐意见:肾病患者在坚持优质低蛋白饮食的前提下,可适量摄食豆制品。适量选择含磷量适中及偏低的豆制品不会影响肾病患者血磷水平。
5.痛风患者可以吃豆制品吗?
痛风是由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血尿酸增高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其来源包括内源性(80%)及外源性(20%),后者主要来自富含嘌呤或核蛋白的食物。因此,控制嘌呤摄入量对痛风患者非常重要。
豆制品被认为是高嘌呤食物,不但患者深信不疑,一些医务人员也这样认为,《亚太临床营养杂志》2011年的一篇报告调查了亚太地区的医学工作者,结果有48%的人认为大豆制品会导致痛风。事实果真如此吗?豆制品是高嘌呤食物吗?
通过豆制品摄入的嘌呤总量并不多。关于食物中嘌呤含量的数据,目前还没有十分权威的数据来源,并且各种不同来源的大豆嘌呤含量相差也较大。
虽然在同等重量的前提下,豆类嘌呤含量与瘦肉类相似,但须注意的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豆类与肉类的摄入量却相差较远。我们可以进行比较:100g瘦肉相当于1块半大排大小,这很容易在一顿丰盛的大餐中摄入并可能超量摄入;但是,每餐摄入100g大豆就有些困难了。同时,在豆制品加工、制作、烹饪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嘌呤会溶解于水中而被去除,所以,吃同样重量的豆制品,摄入的嘌呤又要比直接吃黄豆少得多。总结下来,我们可以发现摄食豆制品给我们带来的嘌呤含量是有限的。
与肉类相比,豆制品中嘌呤组成有差异除摄入量不同外,豆制品与肉类中的嘌呤组成种类也有很大的差别。目前发现大豆中嘌呤的组成以腺嘌呤和鸟嘌呤为主,占嘌呤总量的96%以上;而肉类中的次黄嘌呤和黄嘌呤含量相对较高,占嘌呤总量的60%以上。嘌呤组成不同对最终尿酸的生成也会造成影响,因为在代谢时,腺嘌呤转化生成尿酸的步骤繁琐,速率较低,而次黄嘌呤可直接经过黄嘌呤代谢成尿酸,相对直接。
人群研究未见豆制品摄入增加痛风发病风险美国一项研究对20年中730例新发痛风患者饮食习惯、饮食频率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海鲜和肉类摄入量高的人群痛风的发生率也高;而富含嘌呤的植物性食物,例如豆制品等摄入量高的人群未见其与痛风发作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因此,痛风患者适量食用豆制品不会过多增加嘌呤摄入
推荐意见:适量摄入豆制品不会引起机体血尿酸水平升高及痛风发作。食用豆制品前经热水浸泡漂洗,可进一步减少嘌呤的摄入。
■总结
通过对上述4种疾病与豆制品的盘点,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禁忌”豆制品的常见疾病中,豆制品并非如此可怕,也无须绝对禁忌,可根据疾病种类及严重程度的不同区别对待。适量摄入豆制品既可帮助我们维持均衡的膳食结构,保证营养摄入的全面,又可满足大家对美味的追求。
“豆制品能不能吃?”“豆制品是否绝对禁忌?”在营养咨询门诊中,经常听到患者这样的疑问。不知从何时起,很多种疾病的患者纷纷将豆制品排除在食谱之外,甚至在一些医学类科普书中也将豆制品列入禁忌的范畴。
1.大豆制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豆制品富含钙、镁、铁等矿物质,对机体骨骼和牙齿的生长、预防骨质疏松、保护心脏等方面有益。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VitB1)、VitE等,发酵性豆制品中VitB12含量较高。
大豆是植物性食物中蛋白质含量最多的食品,且属营养价值高的优质蛋白,并且其中赖氨酸含量丰富,与谷类形成互补作用,弥补后者氨基酸含量不均衡的缺陷。
大豆及其制品中不含胆固醇,脂肪含量低,且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豆制品是低脂、高蛋白食物,对于高血压、肥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是良好的食物选择。
豆制品含有众多生物活性物质,例如大豆皂苷、大豆异黄酮、大豆多肽、大豆低聚糖、大豆磷脂、植物甾醇等;这些成分具有降血脂、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调节免疫等作用。
大豆中的棉籽糖和水苏糖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发酵易引起肠胀气;而加工成豆制品后,其对胃肠道黏膜的机械刺激减少。豆制品是消化功能低下的老年人、胃肠疾病患者、牙齿不全的幼儿理想的食品。
因此,中国营养学会编制的《中国居民膳食宝塔》建议,每人每天应食用大豆30~50克,40克大豆分别相当于200克豆腐、80克豆腐干、800毫升豆浆、700克豆腐脑和30克腐竹。【此处与原文略有不同,是本博引自再版修订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的数据】
2.豆制品会加重胆石症病情发展吗?
胆结石通常分为三类,即胆固醇性结石、胆色素性结石和混合性结石(胆固醇、胆色素、钙及其他有机物、无机物混合而成)。胆结石的形成与饮食关系密切,肥肉、蛋黄、动物内脏等属高饱和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胆石症患者需要限制食用。
人群研究显示,豆制品不属于胆石症危险因素。膳食因素在胆石症的发病诱因中占据重要地位,亦为研究热点,而在多项人群研究中均未显示豆制品属胆石症发病的危险因素。以豆腐为例,每100g豆腐仅含脂肪3.7g,为低脂类食物,不属胆石症的危险因素。
豆制品中的钙不会诱发胆结石。部分患者认为豆制品中含钙量丰富,食用会增加胆石症发病风险。豆制品中钙含量确实较高,每100g豆腐中含钙164mg,属高钙食物;但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钙的每日推荐摄入量800~1000mg相比,豆制品的摄食不会导致钙摄入过量。相反,适量摄入豆制品可增加膳食钙的摄入,有利于预防因钙摄入不足而引起的营养缺乏。
另有研究表明,钙的摄入与胆石症发生呈负相关,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肠对胆固醇、胆汁酸、脂肪的吸收有关;我国学者发现,大豆蛋白和(或)高钙摄入均可降低高血胆固醇模型大鼠血清胆固醇和载脂蛋白B(ApoB)100水平,这可能与增加粪胆汁酸的排出有关。
豆制品中含有植物固醇而非胆固醇。植物固醇是一类以环戊烷全氢菲为甾核的物质,包括β-谷固醇、豆固醇、菜籽固醇1和菜籽固醇2等,富含于大豆及谷类食物中,与动物性食品中的胆固醇有着本质的区别,且植物固醇具有一定的降低胆固醇作用。
豆制品中的成分可促进胆固醇排出。皂苷是豆制品富含的另一种植物化学物,由皂苷元和糖、糖醛酸或其他有机物组成,可阻止外源性胆固醇在肠道中的吸收,使肝脏胆固醇大量转化为胆汁酸,并阻断肠肝循环,促进胆固醇从体内排出。动物研究表明,大豆皂苷可通过增强肝脏脂蛋白脂酶的活性和抗氧化能力抑制脂质过氧化物形成,预防高脂血症。
推荐意见:结石形成与高糖、高能量、动物脂肪、油炸食物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以及某些疾病等密切相关。在控制饮食的基础上,胆石症患者适量摄入豆制品不但无妨反而有益。
3.豆制品会加重乳腺增生,甚至诱发乳腺癌吗?
由于机体雌激素水平绝对或相对增高、孕激素水平降低造成的乳腺结构紊乱可诱发乳腺小叶增生,而大豆及豆制品中含有的植物化学物——大豆异黄酮等成分被誉为“植物雌激素”,因此,在营养门诊经常有乳腺小叶增生的女性咨询能否食用豆制品。“植物雌激素”与导致乳腺小叶增生的雌激素之间有无必然联系?常吃豆制品是否会加重乳腺增生,甚至诱发乳腺癌?
植物雌激素不等同于雌激素。植物雌激素是指一大类在化学结构和功能上与雌激素(雌二醇)相似的、源自植物的化合物,其可选择性地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在机体雌激素水平低时,发挥雌激素作用。
植物雌激素的雌激素活性取决于其与体内雌激素受体(ER)的选择性结合,ER-α见于乳腺、子宫等组织中,而ER-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骨、血管壁和泌尿生殖系统。人体内的雌激素通过与ER-α结合,刺激乳腺细胞和子宫内膜细胞增殖,对乳腺小叶增生、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发生起促进作用;而植物雌激素与ER-β结合的亲和力及活化作用比ER-α大得多,其通过与ER-β结合,在靶组织中发挥雌激素作用,改善由于内源性雌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疾病,并对乳腺疾病的发生起保护作用。植物雌激素促乳腺增生的作用仅为雌激素的千分之一。
豆制品中大豆异黄酮含量与膳食营养素推荐摄入量。不同豆制品大豆异黄酮含量不同,每日食用300g豆浆及100g豆腐,摄入大豆异黄酮的总量约为47mg,基本与绝经前女性推荐摄入量持平,低于绝经后女性推荐摄入量。因此,适量摄入豆制品不会带来过多大豆异黄酮的摄入。
大豆异黄酮的双向调节作用。大豆异黄酮对体内雌激素水平具有双向调节功效。可根据体内雌激素浓度高低、受体数目、结合程度等不同情况,表现出对机体雌激素活性呈现促进或拮抗作用。一般说来,大豆异黄酮在内源性雌激素水平较低时表现为雌激素激动剂的作用,例如当人体内雌激素水平低时,大豆异黄酮占据雌激素受体,发挥弱雌激素效应,表现出提高雌激素水平的功效;而当体内雌激素水平偏高时,它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后就表现出抗雌激素的作用,例如当人体内雌激素水平高时,大豆异黄酮以“竞争”方式占据受体位置,同样发挥弱雌激素效应,但其活性仅为体内雌激素的2%,因而从总体上表现出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的作用。因此,乳腺小叶增生患者不必担心豆制品的摄入导致体内雌性激素水平的增高。
推荐意见:适量摄入豆制品(每日摄入量50g大豆)不会增加或加重乳腺小叶增生的发病风险及病情发展。大豆异黄酮的每日推荐摄入量为成年男性、绝经前女性40mg/d,绝经后女性60mg/d,婴幼儿、儿童、青少年及孕妇25mg/d。
4.豆制品会加重肾脏负担吗?
反对肾病患者吃大豆制品主要有以下2种观点:
观点一:非必需氨基酸说。肾病患者应采取优质低蛋白饮食,这一点毋庸置疑。蛋白质应以生物价高的动物蛋白为主,即含有较多的必需氨基酸,且与人体蛋白质构造相似,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蛋白质。豆制品的反对者认为豆制品内含有较多的非必需氨基酸,长期大量食用会引起肾小球损伤或硬化;同时体内生成的含氮废物增多,使肾功能进一步衰退,因此绝对不能食用。
观点二:高磷食物说。肾小球滤过率降至25~30ml/min时,磷滤过排出减少,导致血磷升高;若肾功能进一步恶化,常伴随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骼中钙磷释放增加,血磷的升高难以控制。反对者认为豆制品普遍含磷量高,摄入豆制品将进一步加重高磷血症。
上述两种观点有科学依据可循吗?慢性肾病患者能吃豆制品吗?
大豆蛋白属优质蛋白。蛋白质质量的优劣与其组成的必需氨基酸种类及比例息息相关。大豆中氨基酸的组成中除蛋氨酸含量略低外,其余各种必需氨基酸的组成比例均与全蛋蛋白和猪肉接近。经消化率修正氨基酸评分(PDCAAS)亦比较接近(此处省略一段)。
研究表明大豆蛋白能有效降低蛋白尿、延缓肾功能恶化进展。阿扎德巴克特(Azadbakht)小组曾对41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了一项长达4年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发现,食用35%动物蛋白+35%大豆蛋白+30%植物蛋白组较70%动物蛋白+30%植物蛋白组蛋白尿下降0.12g/d,肌酐也有改善,同时前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改善更显著。
特谢拉(Teixeira)等比较了大豆蛋白和酪蛋白对糖尿病肾病的作用。在为期7个月的自身交叉对照试验中,14例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了4周0.5g/(kg·d)的大豆蛋白或酪蛋白。结果为,大豆蛋白较酪蛋白能更有效地降低尿白蛋白排泄,且尿白蛋白排泄率和血浆异黄酮水平成反比。该研究提示,大豆蛋白除了必需氨基酸,其所含有的多种非蛋白成份,例如大豆异黄酮和大豆多肽有改善肾功能、延缓肾病进程的作用。
并非全部豆制品均为高磷食品。与其他食物相比,部分豆制品中磷含量确实偏高,例如100g黄豆的含磷量为465mg,属高磷食品,豆腐皮、腐竹、豆腐干等磷含量也不低;但是,并非全部豆制品均为高磷食品,例如100g南豆腐的含磷量仅为76mg,豆浆为21mg。肾功能不全患者每日的磷摄入推荐量600~800mg,由此看来,每日通过摄入适量豆制品获得的磷的量是安全的。
单位蛋白质磷含量意义大。对于限蛋白饮食,以单位蛋白质重量计算磷含量,更具有实践意义。例如每100g干黄豆含35g蛋白质,其每克蛋白质所含磷为13.29mg;鸡蛋中每克蛋白质所含磷为13.86mg;牛奶的每克蛋白质所含磷为24.33mg。由此可见,单位蛋白质中,黄豆的含磷量与鸡蛋并无多少差异,并且低于牛奶。因此,在坚持低蛋白的原则下,肾病患者是可以适量食用豆制品的。
推荐意见:肾病患者在坚持优质低蛋白饮食的前提下,可适量摄食豆制品。适量选择含磷量适中及偏低的豆制品不会影响肾病患者血磷水平。
5.痛风患者可以吃豆制品吗?
痛风是由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血尿酸增高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其来源包括内源性(80%)及外源性(20%),后者主要来自富含嘌呤或核蛋白的食物。因此,控制嘌呤摄入量对痛风患者非常重要。
豆制品被认为是高嘌呤食物,不但患者深信不疑,一些医务人员也这样认为,《亚太临床营养杂志》2011年的一篇报告调查了亚太地区的医学工作者,结果有48%的人认为大豆制品会导致痛风。事实果真如此吗?豆制品是高嘌呤食物吗?
通过豆制品摄入的嘌呤总量并不多。关于食物中嘌呤含量的数据,目前还没有十分权威的数据来源,并且各种不同来源的大豆嘌呤含量相差也较大。
虽然在同等重量的前提下,豆类嘌呤含量与瘦肉类相似,但须注意的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豆类与肉类的摄入量却相差较远。我们可以进行比较:100g瘦肉相当于1块半大排大小,这很容易在一顿丰盛的大餐中摄入并可能超量摄入;但是,每餐摄入100g大豆就有些困难了。同时,在豆制品加工、制作、烹饪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嘌呤会溶解于水中而被去除,所以,吃同样重量的豆制品,摄入的嘌呤又要比直接吃黄豆少得多。总结下来,我们可以发现摄食豆制品给我们带来的嘌呤含量是有限的。
与肉类相比,豆制品中嘌呤组成有差异除摄入量不同外,豆制品与肉类中的嘌呤组成种类也有很大的差别。目前发现大豆中嘌呤的组成以腺嘌呤和鸟嘌呤为主,占嘌呤总量的96%以上;而肉类中的次黄嘌呤和黄嘌呤含量相对较高,占嘌呤总量的60%以上。嘌呤组成不同对最终尿酸的生成也会造成影响,因为在代谢时,腺嘌呤转化生成尿酸的步骤繁琐,速率较低,而次黄嘌呤可直接经过黄嘌呤代谢成尿酸,相对直接。
人群研究未见豆制品摄入增加痛风发病风险美国一项研究对20年中730例新发痛风患者饮食习惯、饮食频率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海鲜和肉类摄入量高的人群痛风的发生率也高;而富含嘌呤的植物性食物,例如豆制品等摄入量高的人群未见其与痛风发作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因此,痛风患者适量食用豆制品不会过多增加嘌呤摄入
推荐意见:适量摄入豆制品不会引起机体血尿酸水平升高及痛风发作。食用豆制品前经热水浸泡漂洗,可进一步减少嘌呤的摄入。
■总结
通过对上述4种疾病与豆制品的盘点,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禁忌”豆制品的常见疾病中,豆制品并非如此可怕,也无须绝对禁忌,可根据疾病种类及严重程度的不同区别对待。适量摄入豆制品既可帮助我们维持均衡的膳食结构,保证营养摄入的全面,又可满足大家对美味的追求。

清明节气,天气变暖,此时也是肝脏运行最旺时期,肝气旺盛而生发,人的精神也跟着焕发,但是如果肝气生发太过或是肝气郁结,都容易损伤肝脏,导致夏季发生寒性病变,因此此时养生要注意顺时而养,不妨常按摩下面这六大养生穴位。
阳陵泉。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此穴治疗胆腑病症,在临床上常被用来作为脂肪肝治疗的要穴。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此穴作用非常广泛,长期按摩可降血脂、降低血液黏度,预防血管硬化等等。所以经常按摩此穴对脂肪肝的防治有很大的益处,方法每天每侧按揉30~50次,酸胀为度。
肝腧穴。位于第九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是肝脏在背部的反应点,刺激此穴有利于肝脏疾病的防治。中医理论认为脏腑出现病变时都可在其相应背俞穴出现异常反应(如敏感、压痛等),所以经常按摩此穴即可了解肝脏健康情况,又能治疗其病变。
大敦穴。大敦穴是肝经的第一个穴位,它在大脚趾内侧的趾甲缝旁边。“敦”是厚的意思,“大敦”就是特别厚。大敦穴又是一个井穴,“井”是源头的意思。在脚拇趾趾甲边际最靠第二趾之外有“大敦”穴。“大敦穴”可以按摩,也可以艾炙,能达到清肝明目之功效,可使您头脑清晰,神清气爽。
行间穴。“行间穴”在大脚趾和二脚趾缝上。它是一个火穴,肝属木,木生火,如果您肝火太旺,就泻其心火。而“行间穴”就是一个泻心火的穴位。春天肝火盛,会导致牙痛、腮帮子肿、口腔溃疡、鼻出血、舌尖长泡等症,这表明火已经从肝经进入到心经,多揉“行间穴”,就可以把心火从这里散出去了。
太冲穴。“太冲穴”在大脚趾缝往脚背上4厘米处,堪称人体第一大要穴。有人把“太冲穴”比作人体的出气筒,因为它是肝经的原穴和腧穴,是肝经的火穴,能够把肝气肝火消散掉。所以通过按揉“太冲穴”,可以把人体郁结的气最大限度地冲出去。“太冲穴”很好找,在脚背上大脚趾与二脚趾结合的地方向脚腕脖子方向推,推到两个骨头连接的尽头就是太冲穴,按揉方法就是仔细找到最痛的点,然后从“太冲穴”向揉到“行间穴”方向推揉,就可以把有助于将肝火基本上泄发出去了。
阳陵泉。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此穴治疗胆腑病症,在临床上常被用来作为脂肪肝治疗的要穴。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此穴作用非常广泛,长期按摩可降血脂、降低血液黏度,预防血管硬化等等。所以经常按摩此穴对脂肪肝的防治有很大的益处,方法每天每侧按揉30~50次,酸胀为度。
肝腧穴。位于第九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是肝脏在背部的反应点,刺激此穴有利于肝脏疾病的防治。中医理论认为脏腑出现病变时都可在其相应背俞穴出现异常反应(如敏感、压痛等),所以经常按摩此穴即可了解肝脏健康情况,又能治疗其病变。
大敦穴。大敦穴是肝经的第一个穴位,它在大脚趾内侧的趾甲缝旁边。“敦”是厚的意思,“大敦”就是特别厚。大敦穴又是一个井穴,“井”是源头的意思。在脚拇趾趾甲边际最靠第二趾之外有“大敦”穴。“大敦穴”可以按摩,也可以艾炙,能达到清肝明目之功效,可使您头脑清晰,神清气爽。
行间穴。“行间穴”在大脚趾和二脚趾缝上。它是一个火穴,肝属木,木生火,如果您肝火太旺,就泻其心火。而“行间穴”就是一个泻心火的穴位。春天肝火盛,会导致牙痛、腮帮子肿、口腔溃疡、鼻出血、舌尖长泡等症,这表明火已经从肝经进入到心经,多揉“行间穴”,就可以把心火从这里散出去了。
太冲穴。“太冲穴”在大脚趾缝往脚背上4厘米处,堪称人体第一大要穴。有人把“太冲穴”比作人体的出气筒,因为它是肝经的原穴和腧穴,是肝经的火穴,能够把肝气肝火消散掉。所以通过按揉“太冲穴”,可以把人体郁结的气最大限度地冲出去。“太冲穴”很好找,在脚背上大脚趾与二脚趾结合的地方向脚腕脖子方向推,推到两个骨头连接的尽头就是太冲穴,按揉方法就是仔细找到最痛的点,然后从“太冲穴”向揉到“行间穴”方向推揉,就可以把有助于将肝火基本上泄发出去了。

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的研究显示,黄樟素可引起肝癌,在小鼠的饲料中添加0.04%~1%的黄樟素,150天到2年,可诱导小鼠产生肝癌。黄樟素经过代谢转化为活性致癌物的过程,目前已经比较清楚:黄樟素在小鼠体内首先代谢为苯乙醇形式,接着被激活转化为乙酸盐或硫酸盐,成为最终的致癌物。黄樟素若与氧化剂结合,会生成更强致癌活性的环氧黄樟素。
生姜会诱发肝癌
生姜中含有黄樟素,若过量食用生姜是会容易加大患肝癌的风险。生姜虽好,切忌过量。此外,腐烂生姜产生毒素亦可致癌,有人认为“烂姜不烂味”,这种想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也很危险,因为腐烂的生姜会产生毒素,严重时会导致肝癌和食道癌的发生。
肝癌是我国发病率排名第二的恶性肿瘤,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死于肝癌的患者约有26万人,我国有近10万人,肝癌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应给予重视。患有肝癌会出现肝区疼痛,消化道症状,发热,出血倾向,全身关节酸痛等症状,若发现身体有任何不适,最好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以免漏诊。
中国有句古话就“适可而止”、“过犹不及”,因此,凡事都讲究适度,就如生姜一样,少吃补身强体,多吃就易患肝癌。除了生姜,生活中常见的可诱发肝癌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引起肝癌的病因有如下几种:
1、酒精:
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等多种慢性肝病,并且能够增强HBV、AFT等诱发原发性肝癌的作用,但促癌机制还未明确。
2、微量元素:
目前在微量元素与肝癌关系的研究发现,肝癌死亡率与环境中硒含量呈负相关,与居民血硒水平呈负相关。调查发现肝癌流行区水、土壤、粮食、人头发及血液中含铜、锌较高,钼较低。
3、黄曲霉素毒素:
黄曲霉毒素B1是动物肝癌最强的致癌剂,在肝癌高发区尤其是南方以玉米为主粮的地方调查提示肝癌的发生可能与黄曲霉毒素对粮食的污染有关,人群尿液黄曲霉毒素B1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M1含量很高,但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证实。
4、肝硬化:
目前临床已将肝硬化确定为肝癌的癌前病变。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病因,肝硬化时,肝细胞的转换率变快,对环境中的致癌因子更加敏感。
5、病毒性肝炎:
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清乙型肝炎标志物的阳性率高达90%。可见,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与HBV携带状态的流行之间存在着互相关系。而且动物实验和人体研究都支持HBV有直接致癌作用,因此几乎可以肯定HBV在原发性肝癌的发病过程中是一个始发因子,也是主要的病因。
6、遗传:
在肝癌高发区发现肝癌有显着的家族聚集性,尤其是共同生活并有血缘关系者肝癌罹患率高,相关专家认为可能与肝炎病毒的垂直传播有关,但尚待证实。
7、其他: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还与水污染、遗传因素、微量元素、性激素、亚硝胺以及农药污染等多种因素有关。
要想预防肝癌的发生,平时要保持心情的开朗,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另外,保持良好的饮食和作息习惯。
防肝癌4个步骤
谁都不可能一下子就得上肝癌,它是环境污染、遗传基因、病毒感染、众多不良生活习惯以及焦虑心态等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如果注意以下4项诱发因素,也许就能够远离肝癌。
打疫苗。疫苗接种是最实际和有效的方法,主要是乙肝疫苗接种。有研究显示,全民性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可在10年后有效地把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由10%降低至1.3%。并在16年后使肝癌发病率明显降低。
不吃发霉食物。产生黄曲霉素的真菌主要生长在潮湿的热带和亚热带,能使玉米、花生和其他粮食霉变,因此要避免食用这些发霉的食物。
控制情绪。情绪、工作压力,尤其是不良心态对免疫系统有较大的打击,火上浇油。不少人在得知自己感染了乙肝病毒后,恐惧、抑郁,整天不思茶饭,用手抚摸肝部,有时一摸就摸上两三个小时,担心肝炎会癌变。假如这种情绪长期持续,就会导致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变化,使血液中的抗癌细胞明显减少,癌变就会真的发生。
做B超。肝脏B超是早期发现肝癌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在病情稳定时应每半年做1次肝脏B超检查,此外处于疲劳和压力下的中青年人在健康体检时最好也加上一项肝脏B超检查。
春吃“三笋”可防肝癌
对于乙肝、肝硬化等肝病患者来说,一日三餐中可经常食用莴笋、竹笋、芦笋,因为这三种食物保肝防癌作用明显,具有消痰、利尿解毒,帮助污物从粪便排出等功效。
芦笋:减轻疲劳感
芦笋含有的核酸、叶酸、谷胱甘肽、胆碱、精氨酸、甘露聚糖、肽酶芦丁等均能有效抑制癌细胞生长。芦笋还可作为肝癌患者进行食疗的营养品,可减轻疲劳、增进食欲。肝癌症状
食疗的方法可把鲜芦笋煮熟后凉拌着吃,早晨或是睡前各食用1次;也可用芦笋根每天5~10克,用水煎汤代茶饮用,3个月为1个疗程,中途不能间断。
竹笋:通便、排毒
竹笋食疗可达到通便作用,肠道中的大肠杆菌能把竹笋纤维素合成人体所需的维生素,还能与肠道中胆固醇代谢产物胆酸合成不能被吸收的复合废弃物排出体外。
竹笋食疗方法推荐用平菇、猴头菇各60克,瘦猪肉或乌鸡各200克,加竹笋600克切成片,用植物油炒熟或用文火炖熟,经常食用可防止消化道肿瘤和肝癌,但有严重胃出血者以及有食道静脉曲张者应慎食竹笋。
莴笋:增食欲、防贫血
莴笋叶含丰富的钙、胡萝卜素及维生素C,而臭莴笋素可促进胃液、消化酶及胆汁分泌,有助于乙肝、丙肝病毒携带者以及慢性肝病患者增进食欲。肝硬化合并贫血者常吃莴笋,可促进有机酸和酶分泌,增加铁质吸收,有助于血小板上升和恢复,防止病情恶化。
生姜会诱发肝癌
生姜中含有黄樟素,若过量食用生姜是会容易加大患肝癌的风险。生姜虽好,切忌过量。此外,腐烂生姜产生毒素亦可致癌,有人认为“烂姜不烂味”,这种想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也很危险,因为腐烂的生姜会产生毒素,严重时会导致肝癌和食道癌的发生。
肝癌是我国发病率排名第二的恶性肿瘤,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死于肝癌的患者约有26万人,我国有近10万人,肝癌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应给予重视。患有肝癌会出现肝区疼痛,消化道症状,发热,出血倾向,全身关节酸痛等症状,若发现身体有任何不适,最好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以免漏诊。
中国有句古话就“适可而止”、“过犹不及”,因此,凡事都讲究适度,就如生姜一样,少吃补身强体,多吃就易患肝癌。除了生姜,生活中常见的可诱发肝癌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引起肝癌的病因有如下几种:
1、酒精:
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等多种慢性肝病,并且能够增强HBV、AFT等诱发原发性肝癌的作用,但促癌机制还未明确。
2、微量元素:
目前在微量元素与肝癌关系的研究发现,肝癌死亡率与环境中硒含量呈负相关,与居民血硒水平呈负相关。调查发现肝癌流行区水、土壤、粮食、人头发及血液中含铜、锌较高,钼较低。
3、黄曲霉素毒素:
黄曲霉毒素B1是动物肝癌最强的致癌剂,在肝癌高发区尤其是南方以玉米为主粮的地方调查提示肝癌的发生可能与黄曲霉毒素对粮食的污染有关,人群尿液黄曲霉毒素B1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M1含量很高,但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证实。
4、肝硬化:
目前临床已将肝硬化确定为肝癌的癌前病变。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病因,肝硬化时,肝细胞的转换率变快,对环境中的致癌因子更加敏感。
5、病毒性肝炎:
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清乙型肝炎标志物的阳性率高达90%。可见,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与HBV携带状态的流行之间存在着互相关系。而且动物实验和人体研究都支持HBV有直接致癌作用,因此几乎可以肯定HBV在原发性肝癌的发病过程中是一个始发因子,也是主要的病因。
6、遗传:
在肝癌高发区发现肝癌有显着的家族聚集性,尤其是共同生活并有血缘关系者肝癌罹患率高,相关专家认为可能与肝炎病毒的垂直传播有关,但尚待证实。
7、其他: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还与水污染、遗传因素、微量元素、性激素、亚硝胺以及农药污染等多种因素有关。
要想预防肝癌的发生,平时要保持心情的开朗,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另外,保持良好的饮食和作息习惯。
防肝癌4个步骤
谁都不可能一下子就得上肝癌,它是环境污染、遗传基因、病毒感染、众多不良生活习惯以及焦虑心态等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如果注意以下4项诱发因素,也许就能够远离肝癌。
打疫苗。疫苗接种是最实际和有效的方法,主要是乙肝疫苗接种。有研究显示,全民性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可在10年后有效地把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由10%降低至1.3%。并在16年后使肝癌发病率明显降低。
不吃发霉食物。产生黄曲霉素的真菌主要生长在潮湿的热带和亚热带,能使玉米、花生和其他粮食霉变,因此要避免食用这些发霉的食物。
控制情绪。情绪、工作压力,尤其是不良心态对免疫系统有较大的打击,火上浇油。不少人在得知自己感染了乙肝病毒后,恐惧、抑郁,整天不思茶饭,用手抚摸肝部,有时一摸就摸上两三个小时,担心肝炎会癌变。假如这种情绪长期持续,就会导致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变化,使血液中的抗癌细胞明显减少,癌变就会真的发生。
做B超。肝脏B超是早期发现肝癌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在病情稳定时应每半年做1次肝脏B超检查,此外处于疲劳和压力下的中青年人在健康体检时最好也加上一项肝脏B超检查。
春吃“三笋”可防肝癌
对于乙肝、肝硬化等肝病患者来说,一日三餐中可经常食用莴笋、竹笋、芦笋,因为这三种食物保肝防癌作用明显,具有消痰、利尿解毒,帮助污物从粪便排出等功效。
芦笋:减轻疲劳感
芦笋含有的核酸、叶酸、谷胱甘肽、胆碱、精氨酸、甘露聚糖、肽酶芦丁等均能有效抑制癌细胞生长。芦笋还可作为肝癌患者进行食疗的营养品,可减轻疲劳、增进食欲。肝癌症状
食疗的方法可把鲜芦笋煮熟后凉拌着吃,早晨或是睡前各食用1次;也可用芦笋根每天5~10克,用水煎汤代茶饮用,3个月为1个疗程,中途不能间断。
竹笋:通便、排毒
竹笋食疗可达到通便作用,肠道中的大肠杆菌能把竹笋纤维素合成人体所需的维生素,还能与肠道中胆固醇代谢产物胆酸合成不能被吸收的复合废弃物排出体外。
竹笋食疗方法推荐用平菇、猴头菇各60克,瘦猪肉或乌鸡各200克,加竹笋600克切成片,用植物油炒熟或用文火炖熟,经常食用可防止消化道肿瘤和肝癌,但有严重胃出血者以及有食道静脉曲张者应慎食竹笋。
莴笋:增食欲、防贫血
莴笋叶含丰富的钙、胡萝卜素及维生素C,而臭莴笋素可促进胃液、消化酶及胆汁分泌,有助于乙肝、丙肝病毒携带者以及慢性肝病患者增进食欲。肝硬化合并贫血者常吃莴笋,可促进有机酸和酶分泌,增加铁质吸收,有助于血小板上升和恢复,防止病情恶化。

提起肝炎,人们首先想到黄疸、皮肤发黄、巩膜发黄。河南省中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牛学恩说,除了这些外,肝炎在皮肤上还有一些表现,熟知这些变化,会对早期发现肝炎有一定帮助。
蜘蛛痣和肝掌
有的肝病病人,特别是有肝硬化的人,会出现蜘蛛痣和肝掌。蜘蛛痣常出现在面部、脖颈部位。
皮疹
感染了病毒性肝炎,有人可以发生皮疹。常见的有红斑、斑丘疹。这些症状往往在黄疸或其他症状出现前1~6周出现。
荨麻疹
感染肝炎病毒后,有人会出现急性或慢性的荨麻疹,而且反复发生。严重的病人,可伴有高热、腹痛等全身症状。这种荨麻疹与一般的“风疙瘩”不同,不容易消退,持续的时间比较长。
指甲改变
肝炎病人指甲的甲床变得混浊,俗称“白甲”,指甲弥漫性发白,有时仅在指甲的前端小部分还残留有粉红色。
毛发改变
有些肝炎病人的头发变细。男性病人的胡子、腋毛和阴毛,也会减少。这与男性肝炎病人血液中的雌激素水平升高有关。
皮肤色素沉着
肝炎病人如果没有经过认真治疗,或者病情严重,有可能转变成肝硬化。肝硬化的病人,全身的皮肤色泽会成为黑褐色,有的甚至尿液也会出现黑褐色。
皮肤瘙痒
肝炎病人有全身性的皮肤瘙痒,有人是暂时的,有人则是持续瘙痒。特别是有黄疸的病人,皮肤瘙痒早在黄疸出现前数月或黄疸出现后一年发生。
蜘蛛痣和肝掌
有的肝病病人,特别是有肝硬化的人,会出现蜘蛛痣和肝掌。蜘蛛痣常出现在面部、脖颈部位。
皮疹
感染了病毒性肝炎,有人可以发生皮疹。常见的有红斑、斑丘疹。这些症状往往在黄疸或其他症状出现前1~6周出现。
荨麻疹
感染肝炎病毒后,有人会出现急性或慢性的荨麻疹,而且反复发生。严重的病人,可伴有高热、腹痛等全身症状。这种荨麻疹与一般的“风疙瘩”不同,不容易消退,持续的时间比较长。
指甲改变
肝炎病人指甲的甲床变得混浊,俗称“白甲”,指甲弥漫性发白,有时仅在指甲的前端小部分还残留有粉红色。
毛发改变
有些肝炎病人的头发变细。男性病人的胡子、腋毛和阴毛,也会减少。这与男性肝炎病人血液中的雌激素水平升高有关。
皮肤色素沉着
肝炎病人如果没有经过认真治疗,或者病情严重,有可能转变成肝硬化。肝硬化的病人,全身的皮肤色泽会成为黑褐色,有的甚至尿液也会出现黑褐色。
皮肤瘙痒
肝炎病人有全身性的皮肤瘙痒,有人是暂时的,有人则是持续瘙痒。特别是有黄疸的病人,皮肤瘙痒早在黄疸出现前数月或黄疸出现后一年发生。

醋不仅是家中必备的调味品,其独特的保健作用也备受人们青睐,对女性朋友来说,生活中如果把“醋意”发挥得恰到好处,可为自己带来健康和美丽。
空腹一匙陈醋,通便。许多被痤疮或色斑困扰的女性朋友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便秘。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老陈醋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某些酵解酶类,以及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可促进肠道蠕动,维持肠道内环境的生态菌群平衡,保持大便通畅。如果便秘较重,可每天早晨空腹服一匙老陈醋,再喝上一杯凉开水,服用一周后即可见效。
睡前15毫升,减肥。减肥是女性朋友们的永恒话题,醋中含有20多种氨基酸和16种有机酸,可促进糖代谢,降低胆固醇,经常食用醋中所含的氨基酸,不但可以消耗体内脂肪,还能促进糖、蛋白质等新陈代谢顺利进行,起到减肥效果。因此,想瘦身的朋友不妨每晚睡前饮用10—15毫升米醋。
白醋按摩,祛皱抗衰老。中医认为,醋具有去淤生新的作用,对于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现代研究表明,醋具有辅助抗氧化、抗衰老、祛除皱纹的作用。晚上洗脸后,可取1勺白醋、3勺水混合,用棉球蘸饱,在脸上有皱纹的地方轻轻涂抹,再以指腹轻轻按摩3—5分钟,温水洗净即可。长期坚持,可帮助消除脸部细小的皱纹。手是女人的第二张脸,手部的护理也绝不能忽视。洗手后,用白醋与水按照3:1的比例混合,均匀地涂抹在手上,保留5分钟左右,再用清水洗掉。长期坚持,双手会变得白皙、细嫩。
热醋泡脚,改善睡眠。中医认为醋能活血散淤,用醋泡脚,能促进机体的血液循环、解除疲劳,帮助入睡。因此备受失眠困扰的朋友不妨每晚睡前将2500毫升40℃左右的热水倒入盆中,加食醋(陈醋、米醋均可)150毫升浸泡双脚,以改善睡眠。洗澡时在浴缸中加入适量的醋,也能起到很好的消除疲劳、改善睡眠的作用。
清洗坐浴,防妇科病。白醋具有杀菌作用,对外阴瘙痒及阴道炎有很好的防治作用,每次可用1000毫升温开水加白醋10—15毫升,配成浓度1%—1.5%的溶液清洗外阴或坐浴。与其他妇科外用洗液相比较,用白醋洗后外阴湿润、舒适、无干涩感及异味,尤其对中老年妇女效果更好。
需要注意的是,醋不宜大量饮用,特别是患有胃溃疡、胃酸分泌过多的病人。此外,肤质敏感的朋友也要小心~
空腹一匙陈醋,通便。许多被痤疮或色斑困扰的女性朋友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便秘。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老陈醋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某些酵解酶类,以及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可促进肠道蠕动,维持肠道内环境的生态菌群平衡,保持大便通畅。如果便秘较重,可每天早晨空腹服一匙老陈醋,再喝上一杯凉开水,服用一周后即可见效。
睡前15毫升,减肥。减肥是女性朋友们的永恒话题,醋中含有20多种氨基酸和16种有机酸,可促进糖代谢,降低胆固醇,经常食用醋中所含的氨基酸,不但可以消耗体内脂肪,还能促进糖、蛋白质等新陈代谢顺利进行,起到减肥效果。因此,想瘦身的朋友不妨每晚睡前饮用10—15毫升米醋。
白醋按摩,祛皱抗衰老。中医认为,醋具有去淤生新的作用,对于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现代研究表明,醋具有辅助抗氧化、抗衰老、祛除皱纹的作用。晚上洗脸后,可取1勺白醋、3勺水混合,用棉球蘸饱,在脸上有皱纹的地方轻轻涂抹,再以指腹轻轻按摩3—5分钟,温水洗净即可。长期坚持,可帮助消除脸部细小的皱纹。手是女人的第二张脸,手部的护理也绝不能忽视。洗手后,用白醋与水按照3:1的比例混合,均匀地涂抹在手上,保留5分钟左右,再用清水洗掉。长期坚持,双手会变得白皙、细嫩。
热醋泡脚,改善睡眠。中医认为醋能活血散淤,用醋泡脚,能促进机体的血液循环、解除疲劳,帮助入睡。因此备受失眠困扰的朋友不妨每晚睡前将2500毫升40℃左右的热水倒入盆中,加食醋(陈醋、米醋均可)150毫升浸泡双脚,以改善睡眠。洗澡时在浴缸中加入适量的醋,也能起到很好的消除疲劳、改善睡眠的作用。
清洗坐浴,防妇科病。白醋具有杀菌作用,对外阴瘙痒及阴道炎有很好的防治作用,每次可用1000毫升温开水加白醋10—15毫升,配成浓度1%—1.5%的溶液清洗外阴或坐浴。与其他妇科外用洗液相比较,用白醋洗后外阴湿润、舒适、无干涩感及异味,尤其对中老年妇女效果更好。
需要注意的是,醋不宜大量饮用,特别是患有胃溃疡、胃酸分泌过多的病人。此外,肤质敏感的朋友也要小心~